背景
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其種類多樣,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工程活動日益頻繁的背景下,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呈上升趨勢。傳統的地質災害監測主要依靠人工定期巡查和簡單儀器測量,存在監測頻率低、時效性差、覆蓋范圍有限以及受地形和天氣條件制約等問題,難以滿足對地質災害實時、精準監測與預警的需求。在此形勢下,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建設項目成為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的關鍵舉措。
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建設項目是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安裝各類自動化監測設備,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實時、連續、動態監測,并及時傳輸和分析監測數據,以實現地質災害的早期預警和防治的系統工程。
主要建設內容
根據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型和隱患點特點,安裝相應的自動化監測設備——
1.位移監測設備: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通過接收衛星信號,能夠高精度地實時獲取監測點的三維坐標變化,精準監測滑坡、崩塌等災害體的水平和垂直位移。
2.變形監測設備:裂縫計通過安裝在地質災害體的裂縫兩側,實時測量裂縫寬度、長度和深度的變化,為判斷災害體的穩定性提供關鍵數據。傾斜儀用于測量地質體的傾斜角度變化,能夠及時發現山體、建筑物等的傾斜趨勢,對滑坡、崩塌等災害的早期預警很有用。
3.水文監測設備:雨量計可分為翻斗式、壓電式等多種類型,能夠準確測量降雨量和降雨強度,為泥石流、滑坡等與降雨密切相關的地質災害預警提供基礎數據。水位計通過雷達等測量原理,實時監測河流水位、庫水位以及地下水位的變化,有助于防范洪水引發的地質災害和地面沉降。
4.氣象監測設備:氣溫、濕度、風速、風向等氣象要素對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氣象站通過集成多種傳感器,能夠實時采集這些氣象數據,為地質災害的綜合分析和預警提供全面的氣象信息。
硬件系統搭建完畢后,還應該建立穩定、可靠的通信網絡,將監測設備采集的數據實時傳輸至監測中心,可利用有線網絡、無線網絡、衛星通信等多種方式。
還要開發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對采集到的各類監測數據進行集中存儲、整理、分析和展示,實現數據的可視化、信息化管理。
項目實施流程
前期準備: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評估,確定隱患點和監測重點區域;制定項目規劃和設計方案;籌備項目建設資金。
設備采購與安裝:根據設計方案,采購合適的監測設備,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安裝調試。
系統集成與調試:將各個監測設備與監測平臺進行集成,建立數據傳輸鏈路,進行系統聯調聯試,保證系統正常運行。
運行維護與管理:制定運行維護管理制度,明確專人負責系統的日常運行維護;定期對監測設備進行巡檢、校準和維修;及時更新和升級監測平臺軟件。
推薦閱讀:車載式移動氣象站,隨檢隨測
文章地址:http://www.21175.cn/xwdt/js/1656.html